1978年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每一寸土地,也吹进了大鹏半岛的溪涌村,王嘉宝正是在这一年出生的。
谈起儿时的溪涌,王嘉宝脑海里的印象是海风吹过如浪般涌动的水稻。当时,溪涌村和盐村中间只有一条通道,村民们主要以种田为生,交通工具顶多就是辆自行车,是个名副其实的小村庄。1992年,溪涌开始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建设,引入了工厂、酒店,村民们告别了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生活模式,开启了新生活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1994年,王嘉宝离开了家人,开始在福田和大鹏半岛两地往返的求学生涯,“那会儿,只有一条窄道,高速公路还没有修好,每次来回坐着360路公交车摇摇晃晃,两个多小时才能到。”
2007年,王嘉宝回到溪涌社区工作,至今刚好15年。
“速度”是王嘉宝过去40多年间感受最深刻的一个词。
大鹏新区成立以后,被市委市政府定位为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,后来又因其丰富的海洋资源被定位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,越来越多游客到大鹏半岛来游玩,从盐田方向进入,第一站就是溪涌。溪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有着地利,更有着社区居民凝心聚力的“人和”,在深圳地铁8号线的征拆项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“要想富,先修路!”王嘉宝说,这么朴素的道理,老祖宗都明白,现在的居民也更深知其中道理。“民生项目最终受益的就是我们自己,所以项目推进一定不能只是政府的工作。”征拆项目启动伊始,王嘉宝便以身作则,最先一批带领全家签下了合同。
前途是光明的,但道路却是曲折的。征拆项目刚启动,面临着许多的“不理解”,如何让“不理解”变成“理解”、变成“支持”?为了让地铁更快修到“家门口”,新区、街道、社区和股份公司上下同心,组建工作组,“变化促进发展,发展也会带来新变化,城市更新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大势所趋。”作为党员,王嘉宝率先垂范走进居民家中,倾听诉求、耐心解答,“最终,在攻坚组的努力奋战下,我们提前一个月完成了335栋楼的征拆工作。让征拆既有‘深圳速度’也充满了‘深圳温度’。”
“家,不仅仅是一栋房子,更是这片土地和居住在上面的人。”王嘉宝回头看看,居住了40多年的老屋已不再,但心中满是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期待,“回迁后的生活,一定会因为交通的通达而愈发便利,大鹏新区的医疗、教育资源越来越好,人大附中这样的国内一流名校就在‘家门口’,加上统一规划的幼儿园、小学、初高中等,溪涌会成为周边配套设施齐全的多功能小区,而不是功能单一的‘城中村’。”
现在从溪涌开车到福田不到一小时,深圳地铁8号线开到了“家门口”。交通发展的“加速度”,也必将推动溪涌社区、葵涌街道,乃至大鹏新区的高质量发展。“随着地铁8号线的开通,越来越多大项目将会落户溪涌,溪涌经济发展的齿轮便会因此转动起来。”
在王嘉宝眼里,溪涌不仅适合旅游,也很适合发展医养结合等各种产业,“从改革开放到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,再到如今,我见证了这里沧海桑田的变化,海愈发干净、天更加澄澈,碧道诗意了生活,地铁畅通了发展,对于未来的日子,我们溪涌居民都充满了期望。”
(文章来源:深圳商报)